None
来源:行业知识 发布时间:2024-01-30 02:16:43 访问量 :1 次库布里克电影《密码114》里那个倒霉的空中指挥官说:“如果你不对核弹感到震惊,那你就不是人类。”所幸的是,美国空军保证电影里的一切决不会真的发生。
但恐惧始终存在。之父奥本海默说过,当他目睹世界上第一颗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试爆时,想起了一首印度古诗:“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对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值得安慰的是,美苏之间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毁灭战略发生的改变,使这样一个世界上全面核战争的危险降低了。但另一方面的危险却是:随技术进步和核应用的更广泛,核扩散正日益严重,它使得完全控制核威胁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核走私的上下源头在近10年的“追捕”中已经逐渐清晰,但核走私所构成的相关黑暗世界却始终模糊。在那里,间谍、新闻记者、警察,在追逐着骗子、科学家、商人和买者,没有人真正搞清楚游戏到底是怎样玩的。而意大利最近的一起核走私案,似乎强调了一些共有的规律:经常会有黑帮参与,案情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
表面看来,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几乎所有行为都只能用一种商业模式去解释。但反核专家告诉我们,技术和材料的扩散是一回事,制造和使用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我们所揭露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说明:漠视危险的存在是危险的。世界原子能机构的主席曾经说过:“对于世界原子能机构,已经有两件事情让我们吃惊,一个是切尔诺贝利爆炸,另一个是伊拉克的秘密核试验计划,我们肯定要全力阻止第三件。”
邮购是商业社会发展起来的最直接的销售方式,尽管有时候邮购的物品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11月18日,《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在网上搜索到差不多50条“9.11”事件以后的玩笑文章标题:“嗨,本,需要核弹吗?我给你邮购一颗吧。”其实,在“9.11”以前,这样的文章一直存在,有些人甚至还详细描述了核弹的种类、威力和价格。
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这种笑话也有不那么可笑的时候。在“9.11”以前,一条在不那么正式的渠道传播的新闻是: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名叫吉姆的核工程师看到杂志上有一条邮购广告:出售,价格两万美元。所有人都会把它当成一个超级玩笑,但吉姆把钱寄去了,不久,他收到了寄来的提货单,货物名称是。吉姆认为这个玩笑开大了,但他把搬回家的箱子打开以后,核专家的知识告诉他这真的是一颗。匆忙赶来的反核专家和警察运走了吉姆买来的那个玩意儿。接下来,所有人对此事守口如瓶。
这条新闻存在不少疑点。不过,在报纸和杂志上登广告卖核材料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2000年8月,据英国《卫报》报道,始终致力于核武器开发研制的巴基斯坦为赚取更多外汇,不仅在报纸杂志刊登整版广告推销核材料,而且还声称将来巴基斯坦的销售将不只限于在白沙瓦市的一些偏避街道上搞地下活动,而将大张旗鼓地进行。当然,巴基斯坦并非没有意识到核材料扩散的严重性,该国政府曾明确规定,购买者一定要能证明其购买核材料完全用于和平目的,而且不将其再转卖给第三方。
巴基斯坦政府当时甚至希望这种“透明化程度很高”的做法至少能够赢得一些赞许,巴基斯坦信息部部长对《卫报》说:“这是我们致力于在核问题上实现透明化的一大反映,我们这么做是为避免出现任何暗中进行的核交易,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希望成为一个合法的核公民的举措之一。”
虽然有时候并非都这么公开,但线年,在意大利警方截获的一个做军火生意的掮客的文件中,就有卖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三枚、1000公斤铀和34公斤钚的记录。
既然一切都这么简单,那么,拉登是否拥有核弹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关心的焦点。
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知道答案的人从没有在公开场合确认这件事,不知道答案的人则一直在猜测。过去10年里,无论是发达国家政府报告还是情报专家,都一直警告说本.拉登从没放弃制造的意图。尽管正式报告的数量不多,但类似报告不断出现。《耶路撒冷报告》杂志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宣称本.拉登拥有几个手提箱式原子武器,《》在1998年的文章中也报道说一名本.拉登的助手曾在德国因被控企图购买高纯度的铀而被捕。《时代》杂志在1998年年末采访本.拉登时,曾问他打算把原子武器用在何种用途,拉登回答说:“购买武器来捍卫教教义是宗教上的义务。如果我能获得这些武器,我会感谢使我有能力履行这项义务。”
英国《》2001年11月14日的报道更加深了人们的疑虑,该报说他们的记者在基地组织驻喀布尔的一个总部里发现了核装置和其他致命性炸弹的详细设计图。这些文件用阿拉伯语、德语、乌尔都语和英语写成,上面列出了关于导弹、炸弹和核武器的具体设计的具体方案。
不过,设计方案除了说明拉登对核弹的兴趣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搞出来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特别需要特别复杂的技术。正如尼克松所言:“防止核战争浩劫的可靠途径是销毁一切核武器。但是,完全的核裁军只是一场没办法实现的梦想。原因很简单:核武器的道理简单。政府、以至大学本科生都了解制造核武器的物理原理。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能轻松的获得制造核武器的原料。”已经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明,早在1960年,美国政府进行实验,就请过三个刚从物理系毕业的学生,让他们用从公众渠道获取的资料研制一颗。结果,经过两年半努力,他们成功提出了可行性制造方案。从那以后,慢慢的变多的相关资讯流入公众渠道,设计出新的核武器制造方案容易多了。目前,一个夸张的说法是,如果你熟悉互联网和资料检索的话,设计的知识储备有高中水平也就够了。
设计不成问题,核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论如何,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如果本.拉登获得了足够造的材料,造出一颗并不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获得足够的材料。情况表明,拉登也确实没有闲着。去年,由于爆炸案被起诉的前基地成员阿法德勒作供时指出,萨利姆1993年协助拉登购买核武器。据透露,阿法德勒曾与一名苏丹前高官会面,商讨以150万美元购买高浓缩铀的问题。阿法德勒表示,他被带到一个地方,检查一个怀疑载了浓缩铀的一米高、并有南非标记的金属罐,然后他带同有关交易文件会见萨利姆,并由萨利姆批准这份文件。
另外,自从1993年以来,有消息称拉登集中向前苏联的地下军火商购买核武器,他的支持者曾与车臣游击队开会,计划以3000万美元和两吨换取20枚核弹头,然后把核弹头改造成小型“手提箱核武器”。以色列情报人士向美国《时代》杂志透露,拉登支付了200万美元给一名哈萨克男子,该男子承诺两年内向拉登提供一个手提箱式的炸弹。
在不断传来的坏消息中,惟一值得欣慰的好消息是:设计制造的方案和走私核材料是一回事,而要把它造出来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而且,在令人色变的这些买卖中,有些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对于一种传说中能让萨达姆或者卡扎菲在一夜之间拥有并且制造工艺也要比目前西方所使用的简单得多的化学材料,美国能源部一篇标题为《红汞: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文章是这样描写的:“这是拿些假冒的材料,起个深奥莫测的名字,然后再夸张其词吹嘘一通,迎合某些人的需要而编织成的一场拙劣的骗局。”
史蒂夫.菲特在《核查核裁军》一文中设想,在实现彻底裁军之后,如果某个国家决定撕毁裁军协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制成核武器?根据伊拉克的经验,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没多少或绝对没现存核基础设施的条件下,生产裂变材料并制成一枚可用核弹头,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
从“9.11”事件来看,更善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设施,发达国家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时间主要根据是否有可用于核武器计划的现有民用。如果某个发达国家拥有核电站或大型反应堆,或者有现成的浓缩铀厂可用,则生产大量裂变材料所需的时间只要一到两个月。在获得核裂变材料后,可以马上转入生产核武器。
然而相对于通过不法途径获得核武器,生产制造核武器就困难得多。1942年,美裔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芝加哥首次实现了链式反应,为研制提供了实验根据。的结构设计原理是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核材料在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引发链式反应。这种超临界状态能够最终靠两种方法实现:一种将2~3块处于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通过爆炸产生的高压力迅速合拢,形成超临界状态,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通常称为“枪式”。另一种也是通过爆炸方式产生高温度高压力,压缩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使其密度迅速升高,进而达到超临界状态,采用这种原理制造的又称为“内爆法”。由于采用“内爆法”生产的在完成核爆炸的过程中,起爆控制器、雷管、高速炸药和核装药需要同时起爆或动作,安装设计精度要求很高,所以一定要经过核实验。对恐怖组织来说,进行核试验根本不可能,因此不需要实验就能够正常的使用的“枪式”是其制造和生产核装置的惟一可行方式。
“枪式”设计简单,起爆可靠。美国投向日本的第一颗“小男孩”就是这种类型的。尽管这种受装药上的限制,当量不可能很大,核装药的利用效率也很低,但对于恐怖组织来说,如果能将一个此类小型核装置在城市中爆炸,已经足以达到惊人的杀伤和恐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