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通胀螺旋上升期未到
来源:ky体育官方平台-驾驶系列 发布时间:2024-07-05 01:47:38 访问量 :1 次人口结构变化和剩余劳动力减少,将来会成为推动劳动力相对成本和通胀上升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但不是现在。
近期,广东等地发生的劳资纠纷和富士康工人自杀事件,引发了一轮工资上涨,也引起了各种担忧。人类对于今年春节后有关“民工荒”的报道仍然记忆犹新。把二者联系起来,很容易引申出一个推断: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已经冲击到劳动力市场。
许多人认为,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在减少,因此工资上涨压力增大,将导致出口行业利润率下滑、通胀大幅攀升,甚至会出现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这些观点言过其实。
的确,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减速,而通胀尚未见顶。但是,在目前的工资和劳动力问题上,人们混淆了周期性的劳动力需求上升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又往往没有把最近的加薪幅度,放在历史数据和劳动生产率及整体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
最近工资上涨压力增大,主要是劳动力市场跟随经济回暖和生活成本的上升,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正是主因之一。工资近期如果大幅度上升,短期确实可能挤压企业利润率,但制造业工资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有限。
随着信贷投放的放缓,经济稳步的增长减速,中国不会进入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慢慢地提高工资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导向转变。从中长期来说,人口结构变化和剩余劳动力减少,将成为推动劳动力相对成本和通胀上升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但现在并不是这一新趋势的开始。
中国多个城市最近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般幅度在20%左右。这一涨幅很大,但因为2009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都没有调整,所以实际上最低工资这两年平均上涨也不过10%。而2004年至2008年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上着的幅度约为1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2月对农民工所作的年度调查发现,农民工对今年工资上涨幅度的预期是14%左右。
其实,两位数的工资增速并不奇怪—官方数据表明,2004年至2008年,制造业工资平均每年上涨了14.5%,而之前五年的涨幅为13%。更好地反映整个私营部门工资水平(尤其是出口部门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平均薪资,也在过去五年间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经济迅速增加时名义工资两位数增长是正常现象,因为同期劳动生产率也迅速增加,而后者正是决定工人实际工资的最主要的因素。2004年至2009年,中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6%,之前五年为12%。劳动生产率到底增长了多少?
事实上,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迅速增加—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0.5%。过去十年工业公司单位劳动成本年均上升2.8%,过去五年加快至4.6%,温和上涨。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涨幅应该更小,更接近于通胀率。
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与通胀基本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名义工资的增长率相当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加上通胀率。换言之,实际工资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同步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跟着时间的推移被劳动力的更高产出完全抵消,因而工资和利润占总产出比例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工资上涨没有造成通胀压力或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这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验证。除了2008年底急剧下降并随后在2009年复苏以外,近十年来中国工业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一直相当稳定。轻工业的整体利润率,包括电子行业的利润率走势也都如此:2008年底下跌、2009年开始复苏。
此外,中国的核心通胀率和出口产品价格一直都增长缓慢,走势平缓,没有呈现趋势性的上升。事实上,几年前有国外学者曾攻击中国出口“通缩”,而国内近十年来CPI波动较为剧烈的重要的因素是食品价格,而非制造业产品或工资上涨。
我们认为,近期的劳动力市场压力主要由周期性因素造成。劳动力需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骤减,尤其是在外向型的珠三角地区,而后出现了反弹。2009年初,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增加中西部地区投资和为农民工提供培训,以使他们留在家乡工作。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的农民工年度调查显示,愿意再次前往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比往年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原因是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家乡的就业机会增加。换言之,是农民工就业倾向的转变,减少了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供给。
与此同时,企业订单(包括出口)的迅猛反弹使得劳动力需求回升,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早在2010年初,农民工的加薪预期(上涨14%)与雇主预期(上涨9%)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但各地方政府调整最低工资的步伐缓慢,一直到最近才陆续宣布。并且,一些企业对经济周期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反应较慢。
短期内,如果工资全面上涨20%,实际工资的增速可能会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那些没有定价权的企业来说,利润率将受到挤压。尤其是出口和一些制造业,因为全球需求并不十分旺盛。这样,最近的加薪对利润率的影响要大于对价格(通胀)的影响。果真如此,企业将被迫做出调整,过去几个月利润率的上升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一定的逆转。当然,服务业是个例外—成本的上升会较快传递到价格。
从整体看,工资上涨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并促进消费。这符合转变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目标。此外,出现一定的工资上涨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收入较低的人群提高收入,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变化,每年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正在减少。的确,新增24岁以下劳动力数量已经见顶。但以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情况。20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新增年轻劳动力每年减少,但并没有造成劳动力短缺和通胀压力,反倒是就业压力巨大,“保八”也是那时候提出的。
如果认为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就会立即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那就得假设中国已经实现或接近充分就业,而这与现实不符。在深圳,一些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基本工资的工厂门前,每天都有数百名年轻人排队应聘,这说明劳动力并没有真正短缺。
当然,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到达峰值,年轻劳动力(15岁-34岁)人数见顶的时间更早、随后下降的速度也要快得多。随着经济继续增长,可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减少。
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结构性的工资上涨压力,这种压力进而会推动中期内通胀上升或实际汇率升值。假如慢慢的出现这种情况,一些相对低端的工作将变得没有竞争力,从而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而中国则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以确保他们能在附加值更高的行业中找到工作。